匠心独运丹青手,万里山河起宏图。北京东六环地下41米,国内在建最长城市地下公路隧道正加紧施工,建成后将有力促进京津冀区域交通协同发展;长三角示范区“智慧大脑”上线,打通18条数据链路,汇聚242项数据资源,企业和群众办事更便捷、政府跨域协同治理更有效;银兰高铁开通后,带动两地游客数量猛增,沿线各地枸杞、大枣、牛羊肉等特色农产品口碑远扬……今天,960多万平方公里的中华大地上,乡村产业蓬勃发展,各区域经济总量不断攀升,结构持续优化。协调发展的工笔画由点及面,正连缀成一幅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壮阔画卷。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城乡、区域协调发展迈出坚实步伐,高质量发展动能强劲。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全面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提高国内大循环的覆盖面。”现代化建设进程必然伴随着城乡区域结构的深刻调整,这也是释放巨大需求、创造巨大供给的过程。当前我国居民消费提质扩容潜力巨大,补短板锻长板投资需求旺盛,在此基础上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区域协调发展有利于进一步拓宽国内市场空间,激发市场活力,引领创造更多市场需求。坚持全国一盘棋,把扩大内需战略和新型城镇化战略有序衔接起来,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方能更好增强发展的整体性、协调性,增强我国的生存力、竞争力、发展力、持续力。
城乡经济循环是国内大循环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确保国内国际双循环比例关系健康的关键因素。“三农”涉及的行业多、领域广、群体大,在扩大国内需求、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可腾挪的空间、可挖掘的潜力非常广阔,对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的战略支撑作用非常突出。随着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农村消费加快升级,预计每年可新增2万亿元左右的消费需求。到2022年末,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65.22%,还有较大提升空间。初步测算,未来5至10年,高标准农田、设施365bet娱乐场客户端_365bet娱乐场体育在线_约彩365app官方版下载等乡村建设投资需求有近15万亿元。把战略基点放在扩大内需上,就要充分发挥乡村作为消费市场和要素市场的重要作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增强城乡经济联系,畅通城乡经济循环。
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区域协调发展呈现新格局、新气象。中部和西部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的比重由2012年的21.3%、19.6%提高到2021年的22%、21.1%,区域发展相对差距持续缩小;2021年,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内地9市地区生产总值的总量超过全国40%,动力源地区引擎作用不断增强。东西互济、南北协同、陆海统筹,全国发展的协调性、平衡性日益增强。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等深度融合,同时防止各地搞自我小循环,打消区域壁垒,真正形成全国统一大市场,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就能为扩大内需、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坚实支撑。
千钧将一羽,轻重在平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首先要考虑人口基数问题,考虑我国城乡区域发展水平差异大等实际,既不能好高骛远,也不能因循守旧,要保持历史耐心,坚持稳中求进、循序渐进、持续推进。”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要根据各地区的条件,走合理分工、优化发展的路子,在发展中促进相对平衡,从全局谋划区域、以区域服务全局,尊重客观规律,发挥比较优势。
协调发展蕴含着高质量发展的巨大潜能。山东菏泽玫瑰种植基地的鲜花销往北京、青岛;白鹤滩水电站巨量绿电顺着密布的特高压线穿越山河,7毫秒左右就被“闪送”到2000公里之外的江浙两省……各地因地制宜,既立足自身比较优势,又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合理分工,优势互补,奏响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协奏曲”。迈步新征程,展现新作为,促进各类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畅通国内大循环,就一定能以协调发展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澎湃动能。